400-123-4657
点击量:133 时间:2024-11-29
2019年3月末,工人们正在十二道沟治沙王文嘉摄初春的腾格里沙漠南缘,大风裹着沙子直钻人口鼻。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抚摸着父辈们在这里种活的第一棵白榆树说道:“今年的治沙开始了,任务重着哩,但是我们有信心。”38年前,世代生活在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的6位老人不甘心将家园拱手相让于沙漠,1981年他们带头以联户承包的方式发起和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他们扎根大漠,播种着自己的绿色梦想,这六位老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六老汉”。
38年来,从一道沟到十二道沟,三代治沙人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栽植各类沙生植物3040多万株。如今的八步沙林场,花棒、柠条、沙枣、白榆等沙生植物“编”成了7.5万亩“缓冲带”,挡住了风沙侵蚀的步伐,将古浪县与腾格里沙漠相隔。
治沙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荒漠戈壁播下层层绿意,育出亩亩梦田。保卫家园“六老汉”挺进八步沙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内存放着当年签订的承包合同王文嘉摄甘肃省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39.8万亩,风沙线长达132公里。
八步沙原名跋步沙,意为人畜都很难跋涉到的地方。38年前,这里寸草不生,沙丘当时正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周围10多个村庄、2万多亩良田、3万多群众受到严重影响。
沙进人退;护卫家园,刻不容缓。1981年,家住古浪县土门镇的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赶着毛驴驮着树苗走进了八步沙,从小喝着风沙的他们,开始了艰难的治沙之路。初入沙漠,他们挖了一个地窝棚,垫一些麦草再铺上被褥,夏天闷热不透气,冬天寒冷墙结冰;三块砖支起一口锅,一天三顿饭和着沙子吃。
花棒、榆树、沙枣等沙生植物被他们一株株亲手栽种下来。让茫茫沙漠披上绿装,谈何容易?“第一年种树没经验,种了1万亩树苗,第二年一场大风刮过,六七成树苗没了。
”如今,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回想起当年的损失,老人还是满脸的心疼。老汉们不信邪,他们跑到没被刮走的树苗旁边观察,发现这些树苗旁边都有草墩,于是他们在树窝周围埋上麦草,固定住沙子,树苗不会被风刮跑。从此之后,“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应运而生。
“六老汉”用这种方法在八步沙营造防风固沙林4万多亩,栽植花棒、梭梭、沙枣、白榆、柠条等各种乡土抗旱树种1000多万株,同时加强抚育管护、封沙禁牧,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幅度提高。种树难,管护更难。“三分种,七分管。
我们种了树,还要防火、防偷牧、防盗伐。村民们刚开始不理解,说你们种的树跟我们没关系,我们的羊该吃还得吃。”张润元说。
于是,他们每天日头一落就进沙窝值班,夜里12点再返回。发现凌晨3点还有人“刮草”后,值班人打个盹又继续进入沙窝值守,保护脆弱的植被不被破坏。
一旦发现有偷牧、盗伐的村民,他们就给村民讲道理,告诉他们治沙不仅是为六户人家,大家的田地都会得到保护。十几个春秋走过,一个长10公里、宽8公里,由乔、灌、草结合的绿洲将八步沙周围的10万亩良田紧紧裹在“怀抱”中。矢志不渝三代人播绿大戈壁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石银山、王志鹏、郭万刚(从左至右)在十二道沟治沙王文嘉摄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的头发却都白了。贺发林老人肝硬化倒在了树坑旁,石满老人在去世前就决定将自己长埋于八步沙附近,他要守护着这片林……1991年后,有四位老汉相继离世,“六老汉”中只剩下程海、张润元两位。
“六老汉”们早有约定,谁要是干不动了,就让后人们来接班。后来,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中强、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接过了治沙的接力棒,成为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现任八步沙林场场长的郭万刚1982年放弃了县供销社的稳定工作,来到了八步沙林场接替父亲郭朝明治沙。“一开始,让我放弃供销社的工作来治沙,我也不愿意,一家人都得靠我在供销社每月60元的工资养活,到这里一个月才40元,没工作了可咋办?”郭万刚说起来直摇头。
直到1993年5月5日的一场沙尘暴到来,彻底改变了郭万刚的想法。傍晚时分,郭万刚被困在八步沙中,沙尘暴遮天蔽日,能见度为零。“我趴在沙漠中动都不敢动,沙尘暴结束后暴雨就来了,等我逃出来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多了,家里人都以为我回不来了。”郭万刚至今心有余悸。
第二天,噩耗传来,有人在这场沙尘暴中罹难。听到消息后,郭万刚当即下定决心,这沙,得治!即使困难重重,八步沙人也没有放弃。
1993年起,国家生态政策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1995年林场开始发不出工资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他们没有放弃,林场人开始想办法自谋出路。
郭万刚提议在林场附近购置300亩荒地,打眼机井,种些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但是,没钱。这时候有人说八步沙的树已经初见规模,建议伐木筹资,郭万刚不同意:“这些树是两代人的心血,再难也不能打树的主意!”最终,林场人自筹资金20万,老郭数十次跑银行终于从银行贷款10万元凑够了钱,机井顺利出水。
经过探索,八步沙林场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使治理后的荒漠发挥出经济效益。2003年,第二代治沙人主动请缨前往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远离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治沙。每年3月到5月,郭万刚每天凌晨五点多就组织治沙队伍进入风沙口,中午吃点馍馍,一直到晚上五点多才收工。为了节省时间,郭万刚他们干脆在黑岗沙的一间小屋里住下,成天领着治沙队伍与风沙“搏斗”。
他们坚持“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策略,又探索出了“治沙要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治沙办法。2003年至今,八步沙林场在三大风沙口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工程量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八步沙。2016年5月中旬,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1985年出生的郭玺来到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继续投身到祖辈们的治沙事业中。
绿色发展沙产业拓宽致富路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在八步沙林场发展林下养殖王文嘉摄“我们拥有成熟的治沙技术,八步沙绿了,现在我们就要走出去,让更多的沙漠绿起来,治沙不能越治越穷,要让沙为人造福。”郭万刚带领着治沙人挺进了大漠深处。2015年以后,八步沙林场带着成熟的治沙技术将战场转移到麻黄塘百里风沙线生态屏障建设区,第二、三代治沙人承包实施了麻黄塘治沙环路沿线15.6万亩封禁保护区的管护造林,完成工程治沙造林2万多亩,草方格压沙0.7万多亩,封沙育林草1.8万亩,防沙治沙施工道路绿化工程56公里,栽植各类沙生苗木800多万株。
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甘塘至武威南铁路古浪段,这些工程经过沙漠时都有八步沙人的保驾护航。八步沙人带领着周边农民共同参与治沙造林,不仅扩大了治沙队伍,也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林场职工年收入由原来的年均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5万多元,林场固定资产由原来的200多万元增加到2000多万元。正在十二道沟压沙的土门镇村民于青山放下手中的铁锨,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八步沙绿了,我从山区搬回了川区,每年春季压沙两个月,能收入5000多元,家里有地种,还搞养殖,一年收入3万元不成问题,现在我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理好的沙漠如何生金?八步沙林场在八步沙林区石家槽建立起了林下养殖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在治沙之余还负责着养殖场的运转。
来到八步沙养殖场,土鸡、鹅、火鸡、鸵鸟等禽类分散在养殖场里,郭玺将玉米、麸皮、鲜草、草籽等天然饲料搅拌好后放进饲料槽中。“我们养的土鸡肉质细腻,今年过年就订购出去了好几百只,我们现在准备开个网店,把八步沙的特产推销出去。”郭玺边喂鸡边说。
2016年八步沙林场迎来了第一位大学生陈树君,他告诉记者:“从小我就听八步沙的故事,没想到如今我来这里工作了,今年我们准备投标蚂蚁森林的项目,以后大家就能看到自己捐赠的树了!”38年前,沙进人退,村民们只能搬出川区上山谋生;38年后,八步沙成为了一道绿色屏障,越来越多的人重返家园。八步沙人开始探索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精准扶贫相结合,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古浪县6万多人的黄花滩移民区流转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帮助从山区下来的移民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致富。“戈壁滩古道边,荒漠连天。
土也黄,天也黄,沙尘常现。春天麦夏天花,风沙摧坏!”休息时间,第二代治沙人石银山扶着铁锹给治沙现场的工人们吼了一嗓子古浪小调,回忆着当年治沙的场景。38年来,八步沙三代人接力治沙,为沙漠披上点点绿装。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三代“治沙愚公”誓与“沙魔”斗争到底。“我们要继续北上,将沙漠范围一步步缩小。
你看,以前这里是沙海,以后咱这里就是花海,欢迎大家来看花!”郭万刚望着眼前冒出绿芽的树苗,眼中充满了期盼。(董洪亮王文嘉魏怡)。
本文来源:亚搏APP·官方网站-www.paihangshuo.com